“中國歷史幾乎是一部關于洪水的詳盡記錄”,齊齊哈爾大學地理系主任,濕地環境研究專家王永潔說,“如果說中國歷史上,洪水塑造了早期華夏文明的諸多特征,那么當代中國的洪水及水資源危機則在更大程度上凸顯了人類活動與自然之間的沖突?!?/div>
水可以引發生態系統內一系列問題。水空間,或曰水的自然載體及空間要素,例如洪泛區、森林、濕地等,都可以幫助維持及促進自然界的水循環。水空間在保持水資源完整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王永潔說:“人類要保護水循環的完整性,首當應該得到保護的其實是水空間。如果我們在與水空間打交道時能三思后行,全面認識水與人的關系,那么很多水引發的災害不但可以避免,有的甚至可以轉化為人類福祉?!?/div>
在中國很多決策者對水災與人類活動之間的因果聯系視而不見?!八麄儾]有意識到洪水,作為一種動態淡水資源存在形式,在調節洪泛區水系統平衡時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像中國這樣一個缺水的國家。洪水造成的巨大損失在某種程度上與我們對洪水的不成熟理解有關?!蓖跤罎嵳f。
談到洪水,一個不容回避的概念是洪泛區。洪泛區主要指河流中下游兩岸水流沖積形成的低地,保護洪泛區的原始風貌對于減少洪水危害至關重要。洪泛區其實只是水空間的一種表現形式,除了傳統的河漫灘及兩側平原,還包括森林和濕地,這兩種地表風貌對保證水資源再生和平衡分配同樣重要。王永潔表示,中國水空間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要素之間的沖突。
“盲目的城市化進程使得河道及附近區域容納了數百億噸水泥和固體垃圾。城市化把原本生態系統的一些重要組成部分變為私人財產?!崩?,中國主要原始林區黑龍江省的森林已經嚴重破壞,從1900年代的早期超過70%的覆蓋率下降到現在的35%。位于中國西南部的四川省岷江上游林區四分之三的林木在1950年代至1990年代40年間消失。從全國來看,數以百計的濕地和湖泊被轉發為農田,現在變為建筑用地。同樣在黑龍江省,在過去50年間,三江平原80%的沼澤濕地變為農田。在華中地區,60年前湖北省引以為傲的983個自然湖泊目前只剩83個。
除了對洪泛區的破壞,對洪水本身認識的匱乏使人們具備一種固有成見,似乎只有給江河湖海筑上大壩和堤防才能阻止洪水。堤防減少了河流行洪橫截面,留給洪水的漫溢空間十分有限,上游河段筑堤使河床被嚴重沖刷,下游筑堤影響行洪,泥沙淤積,河床被不斷抬高,從而需要再次提高堤防,陷入惡性循環。不僅如此,自然洪泛區長期缺乏洪水,徹底打破了其生態系統平衡,能量和有機物得不到及時補充,生物鏈斷裂。
當洪水超過危險水位后,人們只能靠人力加固提防,水位一旦超出人力所及,隨之而來的便是洶涌的決口,所到之處,狼籍滿目。正是由于長期短視的盲目開發和無序規劃,導致人類活動過度侵犯自然洪泛區。在此基礎上,非但不懸崖勒馬,轉而尊重自然規律,反而選擇筑堤防洪,把人口和資本集中在最危險的大壩之下,無異于自掘墳墓。
中國七條主要河流兩側200米海拔以下的洪泛區是最易發生洪水的地方。這些區域卻集中了7億人口和中國60%的國民生產總值。必須認識到的一點是,我們從來沒有,也永遠不能,通過改變自然來解決人水矛盾。
“人類不能通過水壩和堤防等人造工程恢復洪泛區的自然機理。那么,人類應當怎樣維持洪泛區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積極應對洪水呢?”王永潔說:“只有人類尊重水空間的完整性,才有可能實現可持續水資源管理?!睋Q句話說,人類必須停止改變自然及水空間自然功能的行為,森林、濕地、湖泊和洪泛區首當其沖。改變自然或許可以給我們帶來短期的暴利,但卻會造成長久的災難。
王永潔認為,人類是造成環境問題的根源、“我們曾經努力改造自然,但現在開始受到自然的懲罰?!倍鞲袼乖f:“自然災難無不是以人類歷史的進步作為補償的?!敝袊艘渤Uf“多難興邦”。但我們目前信奉的所謂現代化與發展理念未必代表著歷史的進步方向,抑或是一種以“進化”為名發生的“退化”。